▶▶ 当前位置:首页-急救科普
从机制到临床:全面认识肿瘤患者的高钙血症

肿瘤相关性高钙血症(MAH)是肿瘤患者常见的一种副肿瘤综合征,平均每年每10万人中就有15例发病,约有 20% ~ 30% 恶性肿瘤患者发展为肿瘤相关性高钙血症。晚期肿瘤患者高钙血症的出现常预示预后差,严重时可导致昏迷、危及生命,因此早期识别、诊治尤为重要。加强对该病的认识,可提高早期诊断及治疗率,改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。

一、MAH致病机制

副肿瘤综合征中,高钙血症的发生与多种机制有关。肿瘤细胞可以释放一种类似于甲状旁腺激素(PTH)的物质,称为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(PTHrp),它能模拟PTH的活性,导致骨骼中钙的释放增加,同时减少肾脏对钙的排泄。此外,一些肿瘤细胞还能产生破骨细胞激活因子,进一步加速骨质的破坏和钙的释放。大多数患者为体液性病因,主要为原发肿瘤释放某些体液因子破坏钙离子的稳态平衡,以及骨转移导致局部破骨细胞对骨的重吸收。约20%的患者由直接骨转移导致,其他原因可能占患者总数的不到1%。

二、MAH临床表现

患者除有原发肿瘤相关的症状、体征外,其他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肿瘤的类型、分期、高钙血症水平以及钙水平上升速度等”。轻度高钙血症(血清钙10.5~11.9 mg/dl)可出现焦虑、抑郁、恶心、厌食、便秘、多尿及QT间期缩短等症状,中度高钙血症(血清钙12.0~13.9 mg/dl)则可出现认知功能障碍、恶心、厌食、便秘、脱水及QT间期缩短等症状,而重度高钙血症(血清钙>14.0 mg/dl)可出现烦躁、嗜睡、急性胰腺炎、肾功能不全、心律失常等症状,严重者可出现昏迷、意识丧失甚至心跳骤停等情况。

虽然任何恶性肿瘤都有可能引发肿瘤相关性高钙血症,但某些肿瘤类型更易引发高钙血症,包括:非小细胞肺癌(尤其是鳞状细胞癌):是实体瘤中引起高钙血症的头号选手,主要靠分泌大量PTHrp。淋巴瘤:特别是纵隔淋巴瘤,其释放的PTHrp是导致高钙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多发性骨髓瘤:骨髓瘤细胞直接侵蚀骨骼并分泌多种因子(如RANKL)促进破骨,导致大量钙释放。肾癌:也常分泌PTHrp。乳腺癌、甲状腺癌、前列腺癌:这些肿瘤在晚期发生骨转移时,会直接破坏骨组织释放钙,同时转移灶本身也可能分泌PTHrp等因子。因此,对于罹患肺癌(尤其是鳞癌)、乳腺癌、多发性骨髓瘤、肾癌等“高危”肿瘤的患者,即使没有明显症状,定期监测血钙水平也至关重要。

三、MAH 诊断及治疗

血钙通常是指人体中血清所含的总钙量,即游离钙、蛋白结合钙及可扩散结合钙。值得注意的是,由于总钙测定简单、方便,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,但在晚期肿瘤患者中因其营养状况极差、恶病质状态、低蛋白血症,高钙血症病情常被掩盖。对于所有肿瘤患者建议使用校正后的血钙水平来评估病情,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。

1.病因治疗:病因治疗是最关键、最根本的治疗,通过外科手术或化疗手段起到减缓疾病进展,降低高钙血症的作用。

2.补液利尿:多尿是高钙血症最常见的肾脏表现,患者通常有严重的循环血容量不足,因此初始治疗应从扩容开始,根据患者失液程度和心功能决定输液种类、用量及速度。扩容的同时还要配合袢利尿剂,更好地促进尿钙排泄,并密切监测患者血钾、血钠等电解质变化情况。

3.降钙药物:药物治疗的使用取决于血清钙水平和临床表现,虽然缺乏循证指南,但对于只有轻度症状患者(通常血清钙<3.0 mmol/L),除支持措施外可推迟立即治疗直至确诊;对于症状明显患者(通常血清钙>3.5 mmol/L),应立即开始进行治疗;而血清钙介于3.0~3.5 mmol/L的患者,治疗应基于症状和医生临床判断。临床治疗高钙血症主要是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包括双膦酸盐类药物、降钙素类药物、RANKL抑制剂;抑制PTH分泌的药物如钙敏感受体调节剂,及降低肠道钙吸收的药物糖皮质激素等。

肿瘤相关性高钙血症虽然凶险,但早期发现、规范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、提高生活质量,并为后续的抗肿瘤治疗赢得时间和创造条件。了解这些知识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识别风险,科学管理,为战胜肿瘤、守护健康增添一份保障!

供稿:河北省急救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 (唐山市人民医院)王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