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的气候特点,是“高温高湿”、“湿热交加”,人们食欲下降,作息不规律及贪凉饮冷,易导致人体免疫机能处于“衰弱”或“紊乱”状态,加上夏季食物容易腐烂、变质,饮食稍有不慎,便容易引起急性肠炎。在这个急性胃肠炎多发的季节,无忧带大家了解如何防患于未然。
急性胃肠炎的发生,多与饮食不当、暴饮暴食、摄入生冷刺激或不洁食物有关,其症状为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。呕吐起病急骤,常先有恶心,继之则呕吐;严重者则可呕吐胆汁或血性物;腹痛以中上腹为多见,严重者可呈阵发性绞痛;腹泻表现为水样便,每天数次至数十次不等,多为深黄色或带绿色便,伴有恶臭,或捎带脓血,无里急后重感。严重患者会有发热、失水、酸中毒、休克等症状,有的还表现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。
治疗急性胃肠炎,重在预防,其要点是一句俗话:“病从口入”。那么,夏季饮食应注意些什么呢?
(1)要勤洗手,不喝生水,不吃不洁净食物。肠胃不好的人,尽量避免吃过冷或性寒类食物。豆角要炒熟,一小部分腐烂的瓜果要及时扔掉,不要吃剩余部分。不要吃刚腌的菜,腌菜时选用新鲜蔬菜,至少腌至15天以上再食用。
(2)要保证食物新鲜。隔夜、隔餐等剩余食品,在食用前要充分加热。食品在食用前要进行高温杀菌,一般肉类食品煮沸后15分钟可杀灭普通致病细菌。冷饮要适量,尤其对于青少年和儿童,不能过多进食冷饮冰品。
(3)谨防“冰箱性肠胃炎”,要尽量食用新鲜食品,尽可能不要在冰箱中长时间存放食物。很多人都习惯把冰箱当做食物“保险柜”,不管什么食物都往冰箱里装,而且冰箱又很少进行清洁。冰箱是用来储存食物的,能推迟食物腐败的时间,可它并不能完全杜绝细菌的繁殖。食物放置时间过长,或者剩菜拿出来不加热就吃,很容易导致肠道感染。
西医治疗方法:
(1)尽量卧床休息,口服葡萄糖一电解质液,以补充体液的丢失。如果持续呕吐,或明显脱水,则需静脉补充5%-10%葡萄糖盐水及其他相关电解质,鼓励摄入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品,以防止脱水,或治疗轻微的脱水。
(2)对症治疗:呕吐严重时注射胃复安等。腹痛严重者需用解痉药,如颠茄,654-2,阿托品等。腹泻严重者用止泻药,如思密达等。症状严重者需要加抗生素,比如奎若酮类、头孢类等。还有微生态制剂,比如乳酸杆菌等。
(3)抗菌治疗,可选用磺胺甲噁唑、喹诺酮类、阿莫西林、头孢菌素、黄连素等。
中医冶疗:
(1)肠胃湿热:其特点是病起急骤,恶心频发,呕吐吞酸,腹痛阵作,泻下急迫,便行不爽,粪色黄褐而臭,口渴欲饮,心烦,尿短赤少,舌苔黄腻,脉淆数或滑数等。治法:清热化湿,理气止泻,药物参用葛根芩连片等。
(2)寒湿阻滞:其特点是呕吐清水,恶心,腹泻如水,腹痛肠鸣,并伴有畏寒发热、颈项或全身关节酸痛,苔薄白或白腻。治疗:散寒除湿,和中止泻,药物参用藿香正气水、保济丸等。
(3)食滞胃肠:其特点实恶心厌食,得食愈甚,吐后反快;腹痛,泻下秽臭,气迫不爽,泻后痛减,苔厚腻。治疗:消食化滞,和胃降逆,药物参用保和丸、饱和颗粒、香连化滞丸等。
(4)脾胃虚弱:其特点是素体脾虚,饮食稍有不慎即吐泻,大便溏薄,呕吐清水,且时作时休,面色不华,乏力倦怠,舌淡。治疗:健脾理气,和胃止泻,药物参用参健脾丸、补脾益肠丸等。
(5)针灸治疗:天枢、内关、上巨虚、下巨虚、足三里、中脘穴;风寒加合谷、大椎;伤食加梁门等。
无忧提醒大家,以上中医西医治疗,都应该在医生指导下用药。再介绍几个简易小偏方治疗:
(1)胡椒花椒散:胡椒50克,花椒25克,共研细末,置瓶中密封备用。用法:将胡椒花椒散置于肚脐上,药用1-3克左右,用手按压脐部,直至肚脐发热,约10分钟即可见效。此方针对急性肠胃炎以疼痛为主者。
(2)石榴乌梅汤:石榴皮15克,生姜15克,乌梅12克。每日1剂,将上述煎煮约30分钟左右,即可服用,1天服用3-5次。此方针对急性肠胃炎以腹泻为主者。
急性胃肠炎的饮食调理:
(1)急性期病情较重,排便次数多,常伴呕吐,严重者会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。此时应禁食,使胃肠道彻底休息,依靠静脉输液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。
(2)病情缓解后的恢复期,呕吐停止后可选用清流质软食,大米粥、藕粉、鸡蛋面糊、细挂面等,注意少量多餐。
(3)尽量少吃产气类食物及脂肪含量高的食物,如牛奶、奶制品、蔗糖、过甜食物,以及肉类。
(4)禁食生冷食物。患者要注意卧床休息,注重腹部保暖,不要让腹部受凉,以免加重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