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生活中,常常会出现鼻出血,是一种常见病症。鼻中隔两侧的黏膜上有很多血管,特别是前下方有4条大血管的分支在此交织,形成“易出血区”,鼻黏膜娇嫩,血管丰富且浅表,容易损伤导致出血,在医学上称为鼻衄。
鼻出血常常是单侧的鼻部出血,少数情况下,会出现双侧的鼻孔出血。轻度的鼻出血是鼻涕中带有血丝,重度的鼻出血则有可能出现失血性休克,而反复出现鼻出血现象则会导致贫血。鼻出血有时并非小事儿,而是很多疾病的早期表现之一,不能轻视。
一、鼻出血的原因
大致可分为局部病因和全身病因两类。
1、鼻部局部病因:
1)外伤:车祸、碰撞、挖鼻、剧烈喷嚏、鼻腔异物等损伤粘膜血管。如有颅底骨折可致严重鼻出血。
2)炎症:各种鼻炎或感染均可导致粘膜病变损伤血管而出血。前者为鼻出血常见原因。
3)肿瘤:早期表现为鼻涕带血、回缩血涕或反复少量出血,晚期破坏大血管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。
4)其他:鼻中隔疾病,如鼻中隔偏曲、鼻中隔糜烂、溃疡或穿孔是出血的常见原因。
2、全身病因:
凡可引起动脉压或静脉压增高、凝血功能障碍或血管张力改变的全身性病均可导致鼻出血。如:流感、出血热、麻疹、疟疾、鼻白喉、伤寒;高血压、血管硬化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;凝血机制异常的疾病;营养障碍或维生素缺乏;肝、肾等慢性疾病;中毒;内分泌失调:常见于女性,青春发育期的月经可发生鼻出血和先兆性鼻出血,绝经期或妊娠的最后3个月亦可发生鼻出血;其他:如飞行、登山、潜水时受气压迅速变化,天气较干燥导致毛细血管韧性差,也可致鼻出血。
二、鼻出血的急救
很多人以为鼻出血时仰头或者抬高手臂可止血。仰头非但止不住鼻血,反而会使血液流到咽喉部,当血量过多、过急时,容易呛入气管及肺内,造成呼吸道梗阻。抬高手臂的做法,对止鼻血也没有任何帮助,鼻腔黏膜血管收缩、抬高手臂分别受不同神经系统支配,两者之间没有关系。
鼻出血时应取坐位或半坐位,头略向前倾。如果出血量多或怀疑出现休克(面色苍白、四肢发凉、脉搏加快、呼吸急促等)时,可采取头偏侧卧位,并立即呼叫120。同时仔细观察呼吸、脉搏的变化,尽快送往医院。
此外,应对鼻出血的患者进行安慰,以免其由于突发性的鼻出血造成了心里紧张,导致血压升高使得出血现象加重,必要时补充适当的补液,维持生命体征。
几种简单的止鼻血的方法。
1.指压法:如出血量小,可让病人坐下,上身稍向前倾斜。用拇指和食指紧紧地捏住病人的两侧鼻翼,压向鼻中隔部,暂让病人用嘴呼吸。一般压5~10分钟左右,出血即可止住。
2.填塞法:如果家里有医用棉球,可以将棉球塞在出血侧,达到压迫出血点的目的。但是不建议用卫生纸等物品堵塞鼻孔,一方面卫生程度难以保证,可能带来感染等问题;另一方面,鼻腔黏膜可能因撕扯受到二次损伤。
3.冷敷法:少量出血时,可用冰袋或湿毛巾冷敷前额、鼻根部和颈部,或用冷水及冰水漱口,使血管收缩,减少出血。
4如果采取上述措施,仍出血不止,或是出血量较大,很可能是鼻腔内动脉血管破裂所致,出血量可达几十毫升甚至上百毫升,不及时止血甚至会引起出血性休克等严重后果,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,由专业医生止血,并且进一步查明原因,再对症治疗。
三、鼻出血的预防
避免鼻子受到外伤,比如外界撞击、意外摔倒等,防止因外伤而导致鼻出血。
治疗原发病,高血压患者,按时服用降压药,保持血压稳定。定期监测,当发现血压不稳定时,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,有效控制血压,可以有效预防鼻出血。患有鼻炎、鼻窦炎等病要积极治疗鼻炎;如果有全身性疾病,就要针对病情进行治疗。
日常生活中,尤其是儿童,家长应注意不要让他们养成抠鼻子,或者用力擤鼻涕、揉搓鼻子等习惯,我们的指甲可能会损伤毛细血管。擤鼻涕时要单鼻孔轮流进行,可用清水冲洗鼻腔。
平时营养摄入要均衡,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。
在气候干燥的时候,要保持鼻腔的湿润状态,地面洒水,或使用加湿器,增加空气湿润度;多喝水。
注意预防感冒以及其他呼吸道疾病。病毒感染会导致肺炎、扁桃体炎等传染病,就会使鼻粘膜的血管肿胀破裂,导致出血。
最关键的是及时寻求专业医生帮助。无论是鼻出血还是鼻部其他症状,如果长期反复出现,就要尽快到医院就诊。